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劉美孝的三個條目:(碼頭、集順廟、石碑)

同意昭男的意見,重複的就先簡寫





渡口及沿河景象的開闢
歷史簡介:深坑老街早期是因河渡及運輸貨物而慢慢匯聚而成的市街,後因陸運交通開闢,地處偏遠而慢慢沒落。
若須保存老街應連同發展之源頭一併保存。
現況:現在靠河通道只能從停車場後方及集順廟廚房後通道進入,老街居民每戶直接將溪作為「背面」,原渡口一巷部分成為了
私家農園,遊客難進入、觀視沿溪部分。
建議:將動線及視覺打通,讓人能重新靠近河道,並連同老街日據時代以來宗教信仰中心集順廟做連結。





集順廟及廟前
歷史簡介:集順廟早在日據時期即設立,多次經歷重修,為當地宗教信仰中心。廟前廣場於民國45年(豆腐店員說法為48年)始出租給王水茂豆腐店擺設攤位,礦工就在廟前吃飯、聊天。而廟前演戲給神看的戲台則因已少戲可演一併出租給臭豆腐店。
現況:廟前及戲台部分仍是王水茂臭豆腐店使用,然廟失去了其作為宗教信仰中心的意象,在老街上難以能從路過馬上辨識。
建議:廟以及早期在廟前廣場吃飯聚會的意象應一併能共存,然現今看起來只是吃飯的地點。戲台經詢問為活動式,仍能將活動鋁門窗牆面打開作為戲台使用,戲台與廟的視覺關係仍存在。也許能結合一些表演活動,重塑廟前廣場意象,成為能邊吃飯、邊聊天、邊看表演的空間。




橋前石碑
歷史簡介:深坑溪對面為阿柔洋,多為深山,早期兩岸來往皆倚靠河渡,後募金千兩開闢橋道,座石碑記載。
現況:石碑仍存於現今的中正橋旁,然碑面文字難以辨識,碑體亦被排絕在告示牌、電線等後方的角落,並非為視覺能馬上察覺的地點。往來停車場橋兩方的遊客也少人注意到此碑。
建議:將碑及其環境周邊重新整理,作為一個入口的辨識及意象,讓人從北新路另一方進入深坑老街,除了商業行為,能馬上感覺到當初老街的歷史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