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黃思齊的三個條目

可能稍晚才能上傳 要寫的條目名稱先放上來
1. 集順廟戲台
2. 女兒牆菱形花紋
3. 不同鋪面材質的地板(缺圖 請大家踴躍提供)

3 則留言:

  1.   深坑集順廟擁有一百七十餘年的歷史,供奉保儀大夫及保儀尊王,是當時由大陸泉州、安溪、福建等地移民來台先人的信仰中心。在深坑老街地區因為地權未定、無法興建媽祖廟的情況下,集順廟就成為該鄰里最大的宗教信仰標地。集順廟最特殊是在舉辦慶典活動時有取『丁口錢』的傳統習俗。所謂「丁口錢」古時候男性稱「丁」、女性稱「口」,每人收取十元為基準的丁口錢,集順廟也是深坑眾多廟宇中唯一有收丁口錢的,而此獨特的習俗則使集順廟益顯示其重要地位。
      集順廟的戲台顯示了當時集順廟注重祭祀慶典活動的特色。面對廟埕的戲台保留了很大的舞台空間,高出地面一部份的戲台建築則將基地一分為二,由廟宇內視線除了到達戲臺外,還能穿透戲臺下的空間。今日的集順廟戲臺成為商家進駐的空間,與廟埕廣場平行的戲臺被側面的房屋與狹窄後巷包圍,再搭建幾塊鐵皮就儼然一個簡易屋舍的樣貌。雖然往日的戲臺情狀被川流不息的人潮遮蔽,但是斗大的「集順廟戲臺」字樣還是在提醒著我們深坑宗教活動沸沸揚揚的歷史。

    回覆刪除
  2.   深坑老街上的德興居,依循日本政策使用巴洛克式的華麗風格來裝飾立面,但是當時的人為了保有中國風格,遂大量採用了山牆、女兒牆等中式建築元素。山牆上的「德興」和姓氏字樣是當時身分、地位的表徵,富麗堂皇混雜了閩南與巴洛克式的的建築風格,也是當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洋房建築。

      位於屋頂層或平台上、高度約80至90公分的矮牆,稱做女兒牆。其來源乃是因為女子身形較小,因此將此矮牆稱做女兒牆。近代建築中的山牆面靠近屋頂端,也是稱做女兒牆。(來源:台灣大百科全書 林大緯)

      德興居的女兒牆過去採用大面積的日本花磚舖面,展現當時富商巨賈的身分地位。但是其中的洗石子菱形花紋女兒牆則罕見的沒有採用花草、泥塑的強烈藝術風格,菱形是閩南式的傳統花紋,表達了閩漢儉樸踏實的個性。在深坑老街第一期復舊修復過程中,德興並未參與復舊工程,所以我們更能夠從它的建築外觀窺見當時的生活全貌。

    回覆刪除
  3.   在復舊工程中,選擇不同材質的舖面作為每個不同店家亭仔腳的前廊和道路的設計是本次復舊工程中的巧思,大部份的老街復舊工程會選擇相同的鋪面為整條街區做復舊,這雖然能收整潔之效,相對的卻對於「復舊」中關注當時生活的部分有所削弱。

      以亭仔腳下各家屋使用不同的鋪面花紋說起,傳統鋪面砌法均有其含意,如人、丁合用,代表人丁旺盛之意。材料以三合土、石板條、磚為主,磚有素面及釉面兩種,形狀有方形、正六角形、長六角形、八角形等多種。在各家屋前使用不同的鋪面花紋,顯現傳統建築的人文意涵。

      在此復舊工程中,翻修地面的原因還包含了將管路地下化的使命,同時,以鑄鐵特別設計的下水道蓋描繪了深坑老街過往的樣貌,除了增添老街風情之外,不可諱言的,特殊的下水道孔蓋也同時增加了施工的困難。因此,採用不同的硬鋪面材質,交互使用石板、紅磚等材質除了因為這些是遵循閩南風格的傳統建材外,大小錯落的材料也減少施工時的成本。這樣的施作顧慮不只讓道路有了多樣化的面貌,也讓樸實的先民意念得以留存。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