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日 星期二

古蹟保存深坑組第一次報告後筆記

古蹟保存深坑組第一次報告後筆記 2011 0503林墾

深坑處在「城市的食物鏈」中,在近代的城市發展中逐漸被邊緣化。有些事不因為硬體的提升而改變,老街中的商業經濟形態正是如此。

徐裕健老師以三峽老街為例,他認為三峽老街有些地方已發生質變,例如吳服店。這家店的老板娘一開始強烈拒絕嫁給布行、布莊的人。這個徐娘半老的與闆娘很會擺pose拍照,而且被訪問的時候,整個過在都是非常開心。現在已有很多穿著如同制服般黑衣的生命系學生,取代了傳統殯葬業的生意。他們在後街近山處買了一間房子,其價值已翻五倍以上,他們就是為了要買下自己現在承租的店面。

另外一個例子是「李先生」,和堅持自己非李太太的「黃小姐」。他們是921地震後來到三峽的,雖然才11年左右的時間,黃小姐已認為自己是三峽人了。夫妻倆都給人有點出世的感覺,活像是修道者,做著簡單的古董生意,排傢俱排的很有味道。老師讚嘆:「台灣老街還有這種人啊!」,相當具有文化深度。他們的生意不太好,租金一個月也要五萬五,但出世的生活態度是他們堅持的。

老師總結:我看到三峽老街的希望!

深坑那麼多爛豆腐,烹調過程很廉價,油都「蒿」掉了,只有一層紅油浮在上面,對食物有點堅持的客人根本不想吃。而深坑原本有名的茶,卻沒有一家在地茶行可以奉上有點水準的茶。老師舉出品味、鑑賞,可以看看日本人怎麼吃わさび芥苿。深坑充滿太多廉價商品,我們要做的是在地產業精緻化。

為什麼深坑老街會有俗不可耐、千篇一律的均質化現象?其實在地商家面臨的local crisis,使其不得不轉型。在地商家最大的最大的敵人就是房租,並且會在不善經營的劣勢下,最終被租金趕走。

關於老街河床為何無法變「正面」,主因是賣豆腐的商家傾倒大量的廢水到河川中。

老街、老人、老狗這套論述是老師欣賞的,但是不要只有一個孤單的老人。(我認為可以加上大榕樹下老人聚集的畫面)關於存在的型式、意義、位置,我們都還要再考慮設想。新北市政府應該拿三間老屋試辦在地特色產業的經營,像是現作手工豆腐的展示、桂竹製品的製做等等,可以去石碇的豆腐店看看。亭仔腳的產權是政府的,以往鄉長害怕得罪地方,不敢清出騎樓。但現在是官派區長,可以大力的推行!

老師認為我們有些東西應該「過濾」(其實有點批判的意味啦xd)。首先,紅磚元素大量出現在房舍中是因為防範原住民的進攻,每個三合院都有鎗孔。日本人在深坑設官廳,就是要掠奪山區的樟腦、煤等資源。茶葉本來也很有競爭力,但是掌握世界茶銷售的英國人被日本殖民者趕走,所以茶的競爭力大減,以往能賣到紐約的榮景受到影響。

深坑老街是一個大尺度的地區計劃、地區發展,它不只是一個古蹟保存。在談老街保存時,路不一定是路,而是要想「如何開這些路」?路作為串連功能的角色值得再探討,意思是,我們到底要串連什麼?路是不是只為了服務觀光客?當地的老人、小孩如果要用路時,是不是要提供一個觀光客較不容易到達的地方呢?我們的Planning Intention,Designing Intention是什麼呢?我們討論了這麼多,就是跟最後如何制定規劃決策和空間策略有關。

河片地的整修很重要,但它的意欲為何?為何要把堤防搞成這樣,保存古樸老碼頭的空間策略為何?回復歷史質感的碼頭區策略為何?河岸的管制原則又是什麼?其實我們要求建築師不要用植草坡、水泥時,其實就暗示了我們要保存成就的客體為何了。生態工法其實也是搞到爛了。要把課題延伸,才能掌握空間。

碧潭河岸的規劃超有問題,發標時一定要小心,不然誰還能想像之前這邊曾是泡茶區?
最後,拍照,也就是我們炒好深坑這盤菜的「鍋」。要專注在人的感受,用鏡頭來做環境觀察記錄是重要的,我們要成為「攝影記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