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賴昭男的三條目(攔水道、碼頭、多元建築風格並存)

【攔水道】

相較於老街的人聲鼎沸,走入街屋背面的小巷,只見一個個不起眼的水溝蓋,一般遊客甚至不曾注意過。這條水溝其實有個不小的來頭,它原本是條「攔水道」。原來深坑靠山面水,而附近一帶的山泉水相當豐富,如果不建築水道攔水,泉水就會直達街區,對居民生活相當不便,便有了這條與老街平行的攔水道。

山上流下來的山泉清澈甘甜,不難想像,這條攔水道早期必定與深坑居民的生活起居有密切的關聯。三兩婦女取水洗衣、兒童於水道間玩耍,相對於另一頭作為全然公共空間的碼頭(詳見下列條目),這裡同樣是公共空間,卻多了些私人空間的延伸,是與鄰居交流往來的好地方。

然而在新的道路與排水系統逐漸完善之後,攔水道的功能為之取代,便隱入居民生活背後,成了排放住宿、商業廢水的水溝,甚至發出惡臭,實在可惜。這條攔水道對於深坑老街的早期發展實有重要的影響,若能部分或完全復原水道,再藉由實地導覽,必定能讓遊客更認識傳統聚落的生活型態。

【碼頭】

提到深坑傳統聚落的形成,除了前述的攔水道,不可不提具有關鍵影響的深坑碼頭。回顧深坑發展的歷史,早期之所以能在此處發展聚落,全多虧這條景美溪。景美溪是新店溪、淡水河的上流,深坑附近多山,可種植茶葉、樟腦,順著景美溪而下,可通航繁榮的艋舺、大稻埕。深坑位於山間的平緩谷地,自然成了最佳的轉運站。當時,面向景美溪的這頭,是熱鬧的碼頭,許多商品在此集貨上船,準備運往艋舺、大稻埕交易。

日據時代以後,這裡有了戲劇性的轉變。漢人沿著溪邊,發展出大大小小,以商業貿易功能為主的聚落,也有一定的勢力。日人擔心掌握貿易的漢人挑戰殖民政府,急於削弱漢人勢力,竟以防汛為由,沿淡水河、新店溪畔築堤,並進行市區改正,將運輸貨物的管道從水運改為陸運,一舉拿下貿易的主導權。位居深山、沒有水患的深坑雖然沒有築堤的必要,卻也在這樣的趨勢下,碼頭退居二線、終至消失,如今成為老街的後院。昔日平坦的碼頭區域,淪為居民種菜的後院。

昔日盛況一去不返,但若能透過部份景觀的再造,在不影響現有居民使用的情況下,重現或僅是提示這段繁榮的歷史,對於遊客與當地居民來說,都是種不同的體驗。目前已有部分造景和立牌解說,但使用的程度並不高,未來尚待老街二期完成,與攔水道、碼頭方能共同形塑出早期深坑的風貌。

【多元建築風格共存】

如果說要在深坑老街的建築形式上找出一種特色,或許「多元」本身也會是一種特色。記得導覽老師曾笑說:「所有老街遇到的問題,深坑老街都遇到了!」這不單是指與民眾的協調過程,也反映出此處新舊各種建築風格在保存、修復取捨上的不容易。

在老街修復過程中,一些老宅已改建為新式建築,透過新建傳統形式的門廊包裝,可讓整體景觀顯得較為統一、融合。但因為深坑老街修復案原為街道拓寬,拓寬範圍外以及高樓層的建築立面就建築事務所無權變更。部份超過五年的建築可申請政府補助,進行「拉皮手術」,但要「拉」成什麼模樣,卻是另一個問題。建築師常遇到民眾要求「復原」成某種古典的形式,卻沒有證據顯示房屋原本的樣貌,來作為復原的根據。

其實,後續不同時期改建的建築中,雖然並非磚瓦砌成的土角厝,但洗石子、舊式小片磁磚裝飾的立面,其實都反映出改建年代的特色。這些別具風味的建築外觀,雖然不如閩南式老宅、日式房舍(如深坑廳舍)或巴洛克風格來得矚目,卻也值得進行某種形式的保存與欣賞。或許,將來走在深坑老街上,除了發思古之幽情,也能來趟常民建築史的巡禮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