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茶灶與包種茶
深坑街屋牆壁可見以前灶的痕跡,是舊時深坑人以灶燒茶。深坑四面環山,形似坑底而得名,其地勢多為丘陵,溫暖且多雨,土壤具酸性反應,適合茶樹生長,種茶歷史悠久,自1820年起,泉州人至此土庫地區種茶,成為台灣北區種茶之始。茶葉製成後,用方紙二張內外相襯,放茶四兩 包成長方形之「四方包」,包裝有茶名及印章,稱為「包種」,運往福州加入香花包出售,或藉廈門銷至南洋。古蹟修復除了實際硬體的建設之外,也許可以重造燒茶灶的風光,遊客到此欣賞古灶並有機會體驗燒茶的樂趣,備有灶的街屋裡面,可以安排以前深坑人的居家擺設,讓遊客自己燒茶、喝茶。
店庄
原為茶店,現為藥草及農產品店。立面為傳統的閩南粵東勢式街屋,一門兩
窗的左右對稱的木做架構,及中間為雙開板門、左右店窗以長條木條拼成,做
生意時可以拆卸,並把前方的擋板放下,就成了現成的櫥窗及貨品架,打烊再
安裝去,既安全又方便。其窗戶是木板做的,可以拆卸,但須有順序,所以都會有編號。有木店窗的商店不多,屬老街的特色之一。
深坑古厝
依建材不同,分為四種型式:石厝、土厝、土埆厝、紅磚大厝。前三種古厝因建材不易保存,故現存古厝多為磚建厝。紅磚大厝下部,以砂岩鑿成石條堆疊做為基石,上半部則用紅色薄磚砌成中空半形的「斗子牆」,中間填入土埆,牆壁的厚度在三十公分 以上,加上厚重的門閂,入口以石條鋪地,防止匪徒挖開地面鑽入,如永安居,興順居。
深坑古厝的整體外型,多以三合院為主,屬於「火庫起」的建築構造。「火庫起」是指屋身正面頂部逐層向外出挑,以支承屋檐之屋身。屋身以紅磚為主要建材,以利防禦及防火,正身成三間或五間起,左右有護龍伸出,形成三合院,若人丁旺時,還可再向左右建外護龍(如福安居、德鄰居)。整個三合院中,以正廳的屋頂最高,向兩側及左右護龍逐厝下降,因正廳通常供奉祖先牌位,為全家族的精神中心,象徵長幼有序的倫理觀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